今天分享的是:2025年3D打印如何以注塑级标准破解小批量生产困局白皮书-以鼠标外壳为例配资114平台登录入口
报告共计:18页
3D打印破解小批量生产困局:以鼠标外壳为例的注塑级解决方案总结
在塑料件制造领域,注塑工艺虽凭借规模化生产的成本优势长期占据主导地位,但随着个性化消费需求增长,小批量订单占比已接近30%,其“模具经济”模式的瓶颈愈发明显。传统注塑面临三大核心问题:模具开发成本高(中小批量定制模具平均8万-15万元)、周期长(5-7周)、柔性不足(起订量门槛与长尾需求脱节),且隐性成本(如修模、磨损、管理等)进一步侵蚀利润。
注塑的瓶颈为注塑级3D打印创造了机遇。闪铸科技R系列采用的PReS技术,在精度、效率和性能上展现出优势。以鼠标外壳为例,对比PReS、SLA、MJF三种3D打印技术,PReS打印用时仅94分钟,远低于SLA的156分钟和MJF的176分钟;其回扫精度在±100μm范围内达标率达65.2%,表面粗糙度Ra值4.917μm,均优于另外两种技术。在力学性能上,PReS材料的断裂伸长率60%、缺口冲击强度30J/m,抗摔、抗压及耐老化表现均衡,可满足终端产品直接装配需求。
展开剩余81%成本层面,小批量生产(1000-5000件)时,3D打印单件成本稳定在11.3元,显著低于注塑;中批量(10000-20000件)时,注塑成本逐渐接近3D打印;超过20000件后,注塑的规模化优势显现。R系列设备虽单价较高,但无需模具开发、起订量为1,且年开机率达95%,能快速响应订单并创造利润。
未来制造的最优范式是“协同共生”:3D打印负责10000件以下的定制化订单,降低成本39.2%并缩短交付周期67.5%;注塑承接20000件以上的规模化生产,实现降本增效。这种模式打破了“规模魔咒”,让制造业从非此即彼的选择转向互补共赢,为塑料件产业开启了“定制+量产”的新路径。
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
发布于:广东省恒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